四川省营山县骆市镇的骆市陵园英烈陈列室中,革命先驱杨伯恺的大量生平资料在这里陈列。
杨伯恺,1894年出生于四川省营山县骆市乡杨家坝。1919年他赴法国留学,1922年加入旅欧共青团组织,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1925年3月,他回到上海,积极向群众作反帝爱国宣传。后由于革命形势迅猛发展,党中央调派他到四川协助吴玉章等在重庆创办中法大学,任教务长。
1926年2月中共重庆地委成立,杨伯恺任教育委员会委员。同年春,杨伯恺回到营山家乡,在杨家坝建立了营山县第一个中共党组织。1926年3月2日,四川省第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县农会在杨伯恺的家乡诞生。1927年3月31日,杨伯恺参加了中共重庆地委在打枪坝召开的反帝群众大会。参会群众遭到军阀血腥屠杀,杨伯恺头部受伤。抗战爆发后,他回到四川,在文教界和川军上层从事统战工作。1940年,他开始为《华西日报》撰写社论,1942年受聘为主笔,先后撰文数百篇。1945年5月,《华西日报》被国民党当局查封。
1944年,杨伯恺参加中国民主同盟,并先后当选为民盟中央委员和民盟四川省支部宣传部长。1946年5月,民盟主办的《民众日报》创刊,杨伯恺任总经理兼主笔。该报旗帜鲜明反蒋反美,出刊仅两个半月即被迫停刊。
1947年6月2日,国民党特务查抄了杨伯恺住所,并将其囚禁在成都政治犯集中营。在狱中,杨伯恺毫不妥协,1949年12月7日深夜,55岁的杨伯恺同30余位同狱战友被国民党特务活埋于成都通惠门外十二桥。
如今,骆市镇修建了纪念杨伯恺的骆市陵园,作为全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。(据新华社成都6月1日电)